正阳农商银行:强化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来源:农金在线    编辑:赵东明    发布时间:2022-10-26 17:57:05
摘要:正阳农商银行:借鉴“粉丝经济”强化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农金在线河南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同时,新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动文化价值观不断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给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深刻地影响着新时代下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一、粉丝经济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驱动作用
粉丝经济有着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具体通过运营和构建“吸引→聚集→培育→转化”的链条式运作模式,实现粉丝的热情和支持,并从情感层面向行动上的转化,把要传达的价值观渗透其中以提高忠诚度。
一是粉丝经济有助于提高客户的黏性。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便捷,接触到的思想越来越多元,粉丝经济应运而生。
从社会学角度看,“粉丝”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它具备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增强了身份认同感,不但能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盈利水平,而且也能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正能量。
由此可见,粉丝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具有强大的聚拢作用和黏性特质,这一特点除了对经济的直接作用外,对于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粉丝经济符合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定位。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是着眼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从人的需求出发,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思想进步和认识提高。
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工作是“直接管理和调节”,实质就是做“人”的工作,通过教育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达到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的目的,而粉丝经济恰恰与思想引导形成共识,洗涤灵魂不谋而合。
三是粉丝经济有助于企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新常态 下,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环境改变。针对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吸引力、缺乏参与感的现状,通过粉丝经济模式,可以实现各种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碰撞交织。
借鉴粉丝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僵化的现状,结合人们在情感情绪上的发展趋向,精选内容形成话题点,聚拢人群,有目的开展分享、关怀、互动,在情感认同和思想认识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四是粉丝经济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意。基于粉丝经济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不谋而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是新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内容为王”,满足受众心理,把握人们的情感倾向,还是运用适合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加强沟通,建立依赖和信任,都与思想政治工作立足生活化实际,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实现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激发出内生动力的职能是一致的,也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因事、因时、因势的新要求。
二、粉丝经济的黏性是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的法宝
目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承袭了党政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模式,又兼具了现代企业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全媒体的发展普及,使线上线下融合成为趋势,交流的需求成为主要的吸引力,粉丝经济增强了认同感。
一是重视粉丝经济在新媒体中的矩阵力量。在培育粉丝这一链条中,内容融合和价值引导对粉丝经济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银行业要注重发挥新媒体矩阵力量,选择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探讨,建立辐射性的关系图谱,并碎片化拆分学习实践任务,策划举办各种活动进行日常运营,从而吸引、释放、矫正员工情绪,聚合员工黏性。
强化互联网思维,从增强员工归属感入手,打造员工汇聚的网络场所,创建网络话题社区,在员工教育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增大信息的汇聚力度;围绕党的建设、企业发展、员工培养等封闭话题进行深度互动,增加员工的认同度。
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创建开放公共表达平台,形成互动矩阵,全方位调动各层级、各部门人员交流,相互转发评论,形成联动,共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关注粉丝经济内容要满足员工的需求。围绕新时代企业发展现状和员工的实际需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增强活动对员工的吸引力。
坚持推动理论生活化,从而弘扬正能量、培育新风尚。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被员工普遍接受、理解和践行,则必须以现实生活中员工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把理论化的教育融合于生活化的教育之中,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理论与实际脱节,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通过发现、分析、满足员工生活中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以情理渗透寓教于生活点滴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员工生活的对接,使理论体现在平常员工的感人行动和故事中,融汇在员工的日常生活言行中,增加员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
三是推进粉丝经济形式个性化影响力。个性化需求是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实现分年龄阶段、岗位类别、个体特征等多维度的合理分类,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根据不同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认知,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工作。如针对青年的价值追求开展集娱乐性、知识型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塑造精神内涵,聚焦梦想、奋斗等理想情怀,凸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有效嫁接时下网络热点事件,联动圈层,根据银行业员工的喜好和愿望专门设计定制有关活动,实现内容、员工和载体三位一体,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热度和关注度,在形成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粉丝”身份的聚合。当然,也应注重不同层次员工之间的思想共识,避免出现内容错位而丧失原有的黏性。
四是增强粉丝经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感染力。将粉丝情感转化为商业价值,主要策略是通过塑造偶像使粉丝产生精神情感寄托,调动粉丝的感受力,影响粉丝的信念,进而支配粉丝的情感,形成“粉丝→偶像→价值”的运作模式。从而达到情感认同、价值示范、主流引导的工作目的。
同时,打造“标兵平台”,把员工中的业务骨干和优秀党员选拔出来,让优秀的先进典型为企业代言。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把握舆论导向和信息安全中主动靠前、主动发言,发挥宣传优势,细节讲述他们如何把个人职业发展主动对齐国家发展方向、对齐行业趋势的感人经历,重点呈现他们的优秀能力和精神面貌,引导员工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
与此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积分档案,鼓励员工获取行动的动力,使评选标兵本身产生吸引力,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蔡川刚)
|